冥想(英语:Meditation),是一种心性锻炼法,在瑜伽里经常使用,在佛教、道教中则称为打坐、坐禅。大致可分为两种作法,第一为将注意力集中一处不动,例如集中于身上脉轮、咒语或身前的烛火等等。第二为心里观想特定图案景象维持不动,如复杂的曼陀罗图案,有次序的颜色景象变换以及上师神明图案等等。通常必须先于第一作法得到成果再进行第二种作法,任何一种观想或集中都有其特定的效果与身心的转变,所以必须依赖有经验的老师指导。道家也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精神不散”、“积精全神”、“守一”、“心斋”、“坐忘”之类的冥想方法。

“冥想”一词在心理学中也被用于翻译“mindfulness”(又称“正念”)。现代科学技术表明,定期冥想会明显促进身体的积极变化。

内观禅修

由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塞诸塞州总医院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冥想可以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增加灰质,并可能减缓自然老化过程中的大脑退化这一部分。

该实验有20个人进行密集的佛教“内观冥想”训练,另15人则没有打坐。脑部扫描显示,那些打坐的人在脑部负责注意力和处理感觉输入讯息部位的灰质厚度有增加。一些参与者每天打坐40分钟,而其他人已经打坐多年。实验结果显示,脑厚度的变化依随冥想时间的长短变化。厚度的增加在0.004和0.008英寸(0.1016毫米 - 0.2032毫米)之间。

坐禅

詹姆斯·奥斯汀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在他的书《禅与脑》(Zen and the Brain)(奥斯汀,1999)中报告说,操练冥想禅会“重组大脑中的电路”。

静观与正念

静观和正念,英文都是 Mindfulness。在现代心理学的情景下,基本上两字是通用的。根据 Google Trends 的数据,静观一词很大机会在香港诞生,因为这个词语率先出现在香港。直至现今,Mindfulness 一词在香港通常译作“静观”,在其他华文的国家或地区,如台湾、中国大陆等,则较多译作“正念”。但实质上是同一个概念。